說出你的憤怒——電影《綠皮書》觀感

電影《綠皮書》是201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。關于它的評價褒貶不一,喜歡的人說它充滿溫情,不喜歡的人說它過于“政治”正确,令人乏味。

有一處地方,令我印象深刻。

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,美國種族主義盛行的時期。黑人鋼琴家唐聘請白人托尼當司機,兩個月裡,唐要在黑人最受歧視的南方巡回演出。他的目的很簡單,證明黑人并不差。演出合同很苛刻,缺席一場,一分錢都拿不到。

兩人身份差别很大。托尼長期混在底層,一直充當酒店保安、打手之類的角色。唐從小就接受上流社會教育,飽受藝術熏陶,讀過音樂博士,說着抑揚頓挫的傳統英文,彈奏着名貴的施坦威鋼琴,他不吃炸雞,因為那是黑人食物,更不聽流行音樂,因為那顯得很粗俗。簡而言之,他不會做一切“有失尊嚴”的事情。

唐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公認的,他是傑出的鋼琴演奏家。每到一地,迎接他的都是鮮花、掌聲和撲面而來的贊揚。可是即便如此,在盛行種族隔離制度的南方,他也受盡了不公正的待遇。他不能出入白人開的酒館,不能試穿服裝店的西裝,不能在天黑以後外出,甚至不能使用音樂廳的廁所。在台上,他是光彩奪目的明星,而當演出會的燈光散去,他就要一個人拖着箱子,返回最低檔的汽車旅館,因為黑人隻能住在那裡。

唐始終溫文爾雅,不争論,不抗辯,坦然面對種種不公。有一次連托尼都看不下去了,出拳回擊了刁難他們的惡棍警察。唐指責托尼使用暴力,教育他說,“隻有保持尊嚴才能獲得一切”。

他獲得一切了嗎?沒有。演出最後一站,劇場經理在玩命奉承了唐一頓之後,依然不許他進入餐廳吃飯。

當遭受偏見、委屈和不公時,究竟應該怎麼做?

長久以來,我們接受的信念是“沖動是魔鬼”,憤怒是不好的事情,遇事要控制情緒,息事甯人。尤其是在人際關系強聯系的場合,更要察言觀色,謹言慎行,有意見能不說就不說,有想法能不提就不提,更不能輕易發火,表達憤怒。就算受了委屈和不公,也要通過委婉、變通的方式表達出來,争取做到“說了,跟沒說一樣”。

這樣做确實有好處,照顧了對方的情緒,也保持了自己的“尊嚴”。可是,這裡有一個前提,就是你的“尊嚴”是确實存在的,有人把你的“尊嚴”當回事。如果别人覺得你的“尊嚴”都不是尊嚴,你的事兒都不是事兒,甚至你壓根就不應該有任何想法,那麼,這種不痛不癢、一團和氣的辦法,這種委婉、變通的方式,基本上也就是“說了,跟沒說一樣”。

唐就是這樣。他溫文爾雅、亭亭玉立了一路,到頭來,不讓他進的門還是進不去。終于,最後一站,他火了。“要麼讓我進餐廳,要麼我不演了。”

不演了?你确定?這一路演出費可是一分都沒有了!

就不演了。唐和托尼兩個人,開車回家了。

到這裡,所有的觀衆都長出了一口氣。這一路,太TM憋屈了。

不光是觀衆,唐本人也得到了釋放。一直以來,他做着上流社會才做的事,但他又有黑人的外表,他為所受遭遇深感屈辱,卻又讓自己極力克制、隐忍不發,這些都深深寫進了他的潛意識。他表面看起來高貴優雅,内心卻是極端自卑。“如果我不夠黑人,如果我不夠白人,如果我不夠男子漢,那麼,我到底算什麼!”因此他的孤單深入骨髓,每一個夜晚,他都要喝醉才能入睡。

而當有過一次憤怒——這前所未有——他就開始了與自己的和解,他放下了所謂的“尊嚴”,也放下了沉重的包袱。當他在黑人小酒館裡縱情歌唱,當他演奏他以前從不會演奏的音樂,當他開始做之前從未做過的事,毫無疑問,他找到了自己,也完成了自我救贖。

我想說的是,情緒是需要釋放的,不要把它都窩在心裡,憤怒是好事情,它能讓我們找到自己。

試着,哪怕有一次,說出你的憤怒。不是宣洩,不是暴力,不是無事生非。說出你的感受,它是我們情緒的忠實反應,是心理受到傷害的直接信号。它讓我們保護自己,善待自己,提醒自己是有熱血、有溫度,活生生的人。

憤怒一定會帶來麻煩嗎?說不定。對于某些人、某些事,憤怒可能是最有效的武器。誰知道呢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寫于2019年3月